-
- 行业情报 > 经济 > 正文
- 经济学家:通货膨胀压力正逐步加大
-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日期:2009年05月08日 11:22
- 据《新京报》报道,央行6日发布《2009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一阶段如国际金融危机深化,信贷仍需一定力度的增长。尽管这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无奈之举,但防范由此可能出现的通胀副作用,并不是杞人忧天。
我国经济运行中客观存在的一些长期性因素,成为阻止通缩、拉动物价向上的重要力量。一是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价格。尽管农业持续5年增产,但我国的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政府也会采取调价措施使粮价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从国际农产品价格看,全球粮食储备处于30年来的最低水平。如果再考虑美元贬值的因素,未来国际农产品价格仍会上升。这无疑也对国内粮价上涨构成压力。
粮食是食品类商品的源头。粮价上行必然会带动食品类商品价格的上涨。从绝对价格看,猪肉、鸡肉等一些食品的价格尽管已经趋于稳定,但仍处在2007年价格上涨后的高位。
二是企业的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引起的成本推进型通胀,是引发上一轮通胀的重要成因。尽管目前一些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采取了减薪的举措,但劳动者工资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增长和物价上升逐步提高,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此外,企业在节能和环保方面的投入普遍不足。劳动力成本和节能环保成本的提高,必然会推高企业的生产成本,牵动商品价格水平上升。
三是资源和能源价格改革。我国的资源和能源价格严重扭曲,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能源的生产成本,无法有效调节这两者的供求关系,同时还导致了这两者的低效配置和严重浪费。加快资源和能源价格改革,理顺一些公共服务的价格关系,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已经失去了几次资源和能源价格改革的有利机会,这种改革无论如何不应再拖延下去。目前,物价存在下行压力,恰恰是推进这种改革的绝佳时机。这不仅有利于理顺价格关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会显著遏制通缩。
在外部环境上,美元贬值带来的输入型通胀也将对国内经济环境产生现实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