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情报 > 经济 > 正文
- 央企“套保”大亏 呼唤衍生品定价权争夺
-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日期:2009年05月07日 11:46
- 国资委发布消息,中资企业因所谓海外“套期保值”而翻船的事件此起彼伏。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及上海航空3家国有航空公司燃油套期保值合约公允价值损失也高达131.7亿元(据5月6日《新京报》报道)。
虽然企业巨亏一定源于交易过程中的不当操作,但板子只打到一方并不合情合理。
后WTO时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对外部原料的需求日益庞大,依赖进一步增强。商品价格风险的国际传导,对我国实体经济构成了巨大冲击。
以国际航运市场为例。近年来中国占据了世界干散货贸易量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是收益的增长远远小于贸易量的增长,中国航运商和生产商被动地承担国际航运市场中运费剧烈波动风险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格局出现了金融定价中心与现货市场分离的趋势,几乎所有可以在国际市场交易的大宗商品都在被泛金融化。在国际市场上,无论是粮食、能源、基础原材料的大宗交易,还是利率和汇率的阴晴变化,都是由金融衍生工具来发现价格、对冲风险。金融定价中心主宰着现货市场的命运。因此哪一个经济实体对衍生工具运用得最好,它就可以通过掌握定价权控制这些原材料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而丧失定价话语权的惨痛代价就是实体经济处处挨打。
以钢铁为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材生产和消费和贸易大国。2008年中国钢材产量5亿吨,已超过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但由于长期缺乏缺失钢材期货品中,缺乏有效的价格参考,使得我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石谈判中“无的放矢”,只能通过不断提高钢材价格向下游行业转嫁成本,这也是近年来铁矿石价格连续非理性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中国国内的衍生品市场发展滞后,在国际衍生品市场上还没有形成有能力定价的“中国力量”。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坐世界第四把交椅,外汇储备量升至世界第一位。虽然当前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已经是最大的买家,也堪称为最大的卖家,但两头定价我们都说了不算。中资企业大失血事件呼唤加快衍生品创新的步伐,尽早改变衍生品交受控制和被摆布的局面。
在金融危机中,衍生产品被妖魔化,变成了造成金融动荡的罪魁祸首。其实,金融危机更多体现了对衍生品的滥用,不应该因这场金融风暴的发生而全盘否定衍生产品在平抑风险方面的本来作用。
发展衍生品交易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必经之路”。在完善相关法规和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应尽快改革商品期货品种上市机制,放开对上市品种的限制,逐步允许交易所根据市场发展和产业需要自行决定上市新品种。此外,中国衍生品市场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并不一定遵循“农产品—生产资料—金融资产—期权交易”的顺序发展,而应加快外汇期货市场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