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情报 > 医药 > 正文
- 国家实施中药现代化重大科技专项 实现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 来源:医药网 发布日期:2009年08月17日 15:59
- 一、甲型H1N1流感正处于“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截至目前,我国内地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超过2348例。而在全球范围,共有168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6万余例,其中死亡1154例,病死率为0.7%。全球各重点疫情报告国家或地区,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病死率差异较大,平均范围为0.1%~0.9%。由于许多轻症病例未予报告和统计,因此,实际的病死率要更低,接近于季节性流感。其中,住院病例或重症病例的病死率范围为5.9%~6.1%。
与前一阶段相比,目前甲型H1N1流感的发病趋势尽管略有回落,但仍处在一个波动的相持阶段。从历史上多次的流感大流行情况看,第一波以后往往会在后来的秋冬季甚至次年发生更为严重的第二波,其发病、重症和病死人数都更多。因此,对于甲型H1N1流感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出现若干个国家的大面积暴发流行,将对生产生活秩序造成极大的冲击。种种迹象已经表明,人类与甲流展开的这场战斗的相持阶段很快就要结束,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们唯有严阵以待,争分夺秒采取一切可用的有效方法积极应对,做好对抗的战略准备。因此,一定要抓紧利用这个有限的相持阶段,做好有关技术准备。比如加强监测,随时掌握流感的活动情况和病毒的变异,抓紧疫苗的研制,做好人员培训和救治的药物及设施设备的准备等。
目前我国已治愈甲型H1N1流感病例2122例,尚未报道有重症和死亡病例。根据全球甲型H1N1流感的发生及死亡情况分析,随着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增加,极有可能出现重症病例,甚至是死亡病例。为有效救治重症病例,卫生部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早期就安排部署各地要指定和完善重症病例的定点医院,各级医疗机构都要做好技术、人员、设施设备的相应准备,譬如ICU病房、呼吸机及抢救药品等。
而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还有中医药!7月3日温家宝主持召开了研究部署下一步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明确指出:“重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二、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医药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是中华民族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瑰宝。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原始医学。而中医理论就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约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
约公元一世纪至二世纪,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问世。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
公元259年左右,西晋医家皇甫谧撰成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针灸甲乙经》。
公元610年,隋代巢元方等人集体编写成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
公元652年,唐代医家孙思邈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公元659年,唐政府组织编修成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唐本草》。
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纪,中医学出现四大流派:寒凉派、攻下派、补土派和养阴派。
公元1578年,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
大约公元一世纪,中医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
公元1830年,清代医家王清任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
1950年5月,北京中医学会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成立的地方性学术团体之一。
1954年11月,中央批准中央文委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的报告》。报告指出:团结中西医,正确地发挥中医的力量为人民保健事业服务,是中央早已明确指示的一项重要的卫生工作方针。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大力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鼓励那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医,采取适当的态度同中医合作,向中医学习,整理祖国的医学遗产。同月,卫生部正式成立中医司。
1956年,成都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相继成立。
1958年10月,第一本中医教材《中医学概论》出版。
1965年5月,国家科委中医中药专业组成立,标志着中医药研究和事业发展已进一步纳入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和规划的正常轨道。
1966-1975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也是内乱的十年,像其它事业一样,中医中药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受到严重摧残,造成中医中药日趋衰落,中医队伍后继乏人,中医药从业人员人数减少三分之一,全国中医医院从1960年的330所减少到129所,中医学院由21所减少到11所。
1971年2月,周恩来总理接见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代表和全国中草药和新医疗法展览会工作人员并讲了话。要求“以五年为一期,通过几个五年的实践,使中西医相互结合,共同提高,逐步达到融会贯通,实现毛主席指示的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伟大理想”。
1979年5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在北京成立。这是我国最大的全国性中医药学术团体。
1981年7月,《中西医结合杂志》(中文版)创刊。这是我国创刊最早的全国性中西医结合学术刊物。
1983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为研究、发展、交流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在传统医学基础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0多个“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其中在中国设立7个合作中心。
1986年7月,国务院正式下达了《关于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的通知》。明确规定国家中医管理局是国务院直属机构,由卫生部代管。
1989年1月,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医教育研究》经卫生部国外贷款办公室批准开始实施。此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加强中医教育研究,推动中医教育改革。
1993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P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研究院及其基础理论研究所共同投资兴建,计划两年完成。这是我国中医界第一个对外开放的P3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对中医药抗艾滋病作用的理法方药作深入的研究,以期找到抗艾滋病病毒的有效方药。
1996年7月,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决定“九五”期间继续在全国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布。《决定》将“中西医并重”列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一。
中药现代化被列为“十五”(2002年至2010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02年10月10日,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卫生部、药品监管局知识产权局、中医药局、中科院联合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年至2010年)。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要求: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
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医药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中药现代化被列为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
为应对加入WTO后我国医药产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加快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国家将“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列为“十五”(2002年至2010年)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专项旨在加速实现我国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创仿结合的战略性转轨,大幅提高我国新药研究和开发的综合实力,加快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为我国医药产业应对入世后的战略性调整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
根据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需要,专项支持了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研究、中药工业生产共性技术研究、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等课题,建立了14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和8个国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目前,中药标准体系逐步建成,中药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中药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得到提高,中药现代化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四、中药如何现代化
(一)取其精华
中医药有着既伟大又曲折艰难的发展历程,甚至遭到险些灭绝的厄运,是因为它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瑰宝,但同时她也确实存在许多局限性。我们首先做的就是要取其精华,从而更好地传承、发展和光大它!才能实现中药现代化!
目前,制约中国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弊端有三:一是中医药行业比较传统,创新意识不足,他们很注重行政保护,进入市场经济后,中医药行业的适应性不强,而且中医药行业比较注重国内竞争,较少关注海外市场。我国加入WTO后,中医药行业就显得竞争力不足。国外专利申请很少,这不利于占领国外的市场。中药企业规模小、生产设备落后、产品较为单一、重复生产严重。据统计,现在一千二百多家中药厂中八成以上是中小企业,百分之九十五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到总销售额的一成,甚至存在近百家中药厂生产一种药品的落后局面。众多中药企业仍沿袭几十年前的工艺技术,极少采用高科技成果。
第二,中医药实践性强、理论自成体系,与西医药的区别较大,无法统一在一个标准中。而且中医药的很多名称不规范,有的药材在不同地区叫法不同。中医药原料来自自然界,在制作过程中,成分有时会发生改变,所以很难确定其成分。中医药因具有辨证施治和复方用药等特点,带有经验性。而且现有中成药在主味相同辅药差别的情况下形成不同药名和品牌,无法规范,国际上也缺乏认可的标准。所以一直以来,中药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等基础技术研究薄弱,是制约中药企业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发展后劲的另一个环节。目前中药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单位受短期利益驱使不愿开展药物作用原理及新药有效成分的深入研究,产品技术含量低,影响了中药产业的持续发展和中药新产品的开发。
第三,由于中药资源长期无计划开采,造成部分药用资源紧缺,有的甚至濒临枯竭灭绝。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使中药优良种质退化。此外,中成药长期存在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中药在国际市场的声誉。
中国中药产业面临外国医药跨国集团在争夺中药资源、知识产权,挤占中国中药市场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只有加强对中药产业的共性基础研究和规范化建设,加强中药创新开发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建立合理开发利用制度,促进中药企业走向规模化和集团化,中国的中药产业才能逐步实现现代化。
(二)中药现代化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西药往往通过精准到分子水平的研究,使药品说明十分精确,并根据不同疾病规定药物的诊断和功效标准。西药及其理论是以实验室试验结果为基础,可量化且可重复,因此,西药具有严谨的科学性。西药主要针对人体病灶区并采用针对性药物进行专一治疗,达到一定治疗效果。西药只能针对机体症状治其标,而不治其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注重整体协调平衡,偏于局部。其优势在于科学、微观。
而中草药则讲究寒热温凉四气之分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别,“性”与“味”是中药功效的两个重要尺度。在中医药学中,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开放和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系统,因此强调全面了解人体以及脏腑与身形各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制约,中医药就是利用四气五味来调整机体阴阳平衡,达到调整患者机体各脏器和谐相处的目的。中药的劣势是客观存在的,即微观劣势所达到的境况,对人体、药物及两者关系的认识,不要说分子水平,甚至连细胞水平也未达到。所以对局部疾病的用药,尤其是以现代科学微观知识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的疾病,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精确性也差。这就是为什么对某些局部病灶的急性病,中药则多呈现力不从心之状的根本所在。
中医药的优势在于辩证、宏观。在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为中药的现代化、科学化提供了可能性。现有中药缺少现代科学的微观内容,只具有古代宏观知识内容,中药从自身的中医学难能达到理想药物。要想中药及中医药学得到大发展,只有吸收微观知识为主体的现代科学,中药必须“古为今用”,必须取西药之长“洋为中用”,才能达到宏观与微观均具优势、准确性与精确性相结合的理想药物,真正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
(三)中药现代化的两种途径
目前关于中药现代化比较权威的定义是:对草本提取物药品中的一种或多种活性成分进行鉴定和证明,阐明这些活性成分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药理作用和作用机理,进而推动该药品规模化生产和销售。本质上,中药现代化就是一个将中草药以符合西药标准的治疗用制剂而不是食品或膳食补充剂的身份向国际市场推广的过程。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中药西制,也就是说,通过实验室测试分析药品中一个或多个活性成分制成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中药是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的统称。而中药材是纯自然状态的、有药用作用的植物,是中草药的古老原始状态,不存在现代化的问题。那么剩下可以实现中药现代化的两种途径就是中成药和中药饮片。
1、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按一定治病原则配方制成、随时可以取用的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包括用中药传统制作方法制作的各种蜜丸、水丸、冲剂、糖浆、膏药等中成药;用现代制药方法制作的中药片剂、针剂、胶囊、口服液等。中国有许多历史悠久,具有保密配方的中药已经在中成药领域实现现代化了。例如:云南白药(000538)是中国伤科的第一品牌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止血药医药品牌,但由于采用的是药物止血、愈合伤口的原理,因此作为药品,其产品无法进入药店以外的零售渠道进行销售。2005年8月26日,云南白药与爱尔兰著名医药科技公司Alltracel在沪签署了广泛的合作协议。通过合作,Alltracel向云南白药提供m.docTM专利止血技术,而云南白药将利用该技术生产自有品牌的系列产品,首批产品将为粉状喷雾剂,此后,云南白药创可贴将由原先的药品变为医疗器械,像"邦迪"一样进入超市和其他零售渠道。还有同仁堂、王老吉、复方丹参滴丸、东阿阿胶等等。
2、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这个概念表明,中药材、中药饮片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中药饮片包括了部分经产地加工的中药切片(包括切段、块、瓣),原形药材饮片以及经过切制(在产地加工的基础上)、炮炙的饮片。对于前两类,管理上应视为中药材,只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在配方、制剂时作饮片理解。而管理意义上的饮片概念应理解为:“根据调配或制剂的需要,对经产地加工的净药材进一步切制、炮炙而成的成品称为中药饮片”。
中药饮片是中国中药产业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必需的传统武器,也是中成药的重要原料,其独特的炮制理论和方法,无不体现着古老中医的精深智慧。随其炮制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成熟,目前它已成为中医临床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
2006年,中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2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1.6%;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19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9.4%;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4.6%。
2007年,中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2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7%;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2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6.8%;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5.2%。
2008年,中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2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7%;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2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6.8%;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4.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5.2%。
中药饮片技术标准模糊,质量参差不齐是制约中药饮片出口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目前中药材炮制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推广,提升中药饮片的产品国际竞争力,突破国际贸易壁垒,才能扩大中药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中药作为天然植物药的代表,应该有良好的行业成长性。中医药在全球的地位也在发生着悄悄地但却是深刻的变化,从民间的认同发展到官方的认可,全球已进入对传统药和植物药立法管理的时代。澳大利亚、欧盟、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医药或传统医药实行立法管理,英国已启动中医药捆绑立法程序。在国内,业外资本也对中药饮片表示出极大的热情,看好中药饮片行业的未来发展。
国家对中药产业的高度重视,消费者对天然药物的青睐,国际市场出口的大幅度增加,中药饮片产业的增长成为现实,构建行业规范标准已不是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