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情报 > 能源 > 正文
- “贷款换石油”剑指平抑国际石油价格
-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日期:2009年04月01日 13:39
- 在当前能源态势下,没有石油世界寸步难行。
近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一期已经顺利完成,没有影响国际油价。
第一批石油储备包括镇海、舟山、大连和黄岛等4个基地。张国宝称,这4个储备基地已经开始储油。从2月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传出的消息称,石油储备二期工程已经规划完毕,包括锦州等8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有望在年内开工建设。
除了上述陆地石油储备外,中俄、中巴以及中委之间“贷款换石油”的贸易大单,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经济专家认为,就中国的能源战略而言,这些贸易大单的意义在于,中国摆脱了单一的陆地或海上储备方式,走向合约储备方式。同时,我国把部分美元资产转换成油气等资源类资产,对于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推动外汇储备的多元化能发挥积极作用。
一个月前,中俄双方在北京举行了第三次能源对话,身为国家能源局局长的张国宝是中方的主角之一。2月17日,他带队的中方谈判代表和俄罗斯能源部部长谢尔盖·什马特科带队的俄方谈判代表,签署了被外界称为“贷款换石油”的协议。
我国签下三笔石油大单
根据协议,中国将向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提供250亿美元的贷款,俄方则承诺在2011年至2030年间向中国提供3亿吨的原油供应。
无独有偶,两天后,在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访拉美期间,中国和巴西达成10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近年来,巴西陆续发现几个特大型海上油田,逐渐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石油出口国之一,这为中巴进一步拓宽合作空间奠定了基础。
除了俄罗斯、巴西与中国的石油大单,贷款换石油也是中国与委内瑞拉合作的重心。在习近平副主席访问期间,中国与委内瑞拉签署的协议多达15项,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石油和贷款的合同。
石油进口国和石油输出国双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告诉记者,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贷款换石油”是石油出口国和进口国的双赢选择。
陈凤英分析说,当前国际原油价格处在低位,市场需求低迷,这有利于买方和卖方做出理性的选择。
过去一年多来,国际油价犹如过山车。2008年的第一个交易日,国际油价一举突破每桶100美元,随后快速攀升,在当年7月11日达到了每桶147.27美元的最高交易记录。但如今,国际油价已经回落到每桶49美元上下。如此迅猛的涨幅和跌幅,在世界石油历史上实属罕见。
“贷款换石油”对双方而言,可谓各取所需。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俄罗斯、巴西等石油出口国的经济与油价的涨跌密切相关,急切需要依靠石油出口换取经济发展资金。尤其是俄罗斯,由于油价持续低迷,俄罗斯甚至面临国家破产的危险。
在中国的能源外交中,中国再次显示出现金方面的优势。我国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正好有了用武之地。巴西外长阿莫林称,中巴石油贷款协议是在“经济危机的关键时刻做出的明智抉择”。
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对于我国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在当前的能源态势下,没有石油就谈不上经济发展。如今,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50%左右,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成为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关键。
“从1998年开始,中国自身的石油供给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开始依赖进口。2003年前后,国家正式开始设立石油战略储备计划,到2007年宣布第一批四个战略储备工程的建设。如今,我们已经完成了在陆路上进行石油储备。”经济专家马国书告诉记者。
他表示,从中国的能源战略讲,使用贷款换石油的方式,最大的好处在于,中国摆脱了一个简单的用陆海储备方式,走向合约储备方式。
“签订了协议,像俄罗斯三十年都供给我们,三十年不就等于是一种储备了吗?30年内,只要双边关系不破裂的话,这个储备是成立的。”马国书说。
在马国书看来,从石油储备战略的角度上看,贷款换石油方式非常积极的,它改变了单一的陆海储备模式,增加了合约模式,中国应该加大这种方式。
“贷款换石油”实质是“资产换资源”
中信集团研究主管李才元认为,通过贷款换石油协议可以看出,实业国和资源国正在“相向而行”。
“种种迹象表明,资源国和实业国(消费国)都在进行伟大的觉醒,正在‘相向而行’,这种觉醒将有助于开启危机后的全球理性繁荣,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实现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共赢乃至全球利益最大化。”李才元告诉记者。
“贷款作为有利息的资金是一种资产,石油是一种有用的自然资源,‘贷款换石油’的实质是‘资产换资源’。合作是资源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和资源金融转型的重大历史性事件,是中国人在国际资源金融史上的首度大规模尝试,具有改变过去开创未来的战略意义。”李才元认为。
“石油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本身除了较低的开采和炼制成本外不具备其他高价值,它的高价格来自于稀缺性和垄断。高油价不仅对生产国有利,对西方石油公司同样有利。”李才元分析说。
为制造和维持高油价,销售商、生产商和由国际上的一些大银行、投机基金及其他金融投资者组成的期货商,通过远期商品交易以一种非常隐秘的方式决定着石油价格和最终分配。
“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原油以期货形式存在,现货市场的交易活动被限定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更严重的是,石油期货由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再到期货期权,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远离现货和消费市场。”李才元说。
他认为,“贷款换石油”是中国这个消费者和俄罗斯、巴西等国的石油生产商为改变石油金融的不合理局面迈出的艰难第一步。“贷款换石油”是一种准期货和准现货交易,如果能有效执行并推广,将规避国际资源金融领域过度创新带来的痛苦。
他说:“贷款换石油协议的达成可能同时实现中国、俄罗斯、巴西等国石油进出口的多元化和风险分散。多元化最终通向合理化,也将有益于平抑国际石油价格。”
在李才元看来,“贷款换石油”开创了资源金融新模式,中国可以相同的方式和其他产油国签署协议,还可以推广到铁矿石等资源品。他认为,下一步还可以考虑与大的石油销售商进行资源金融创新,发挥销售商的渠道优势,最终实现石油等国际资源在生产、销售、消费三大环节的互利共赢。
抑制资源价格单方面大幅上涨
事实上,“贷款换石油”也被视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通过贷款换石油,我国把部分美元资产转换成油气等资源类资产,对于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推动外汇储备的多元化、抵御金融风险,能发挥积极作用。
马国书告诉记者,我国之前一直购买美国政府的债券,通过购买债券的方式来获取一些收益。不过,对这一点争议了很多年。他认为,就外汇管理而言,贷款换石油是一个积极的政策。
“贷款换石油”消息一出,引得世界舆论的关注。《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曾对大宗商品热潮起了推波助澜作用。现在大潮退去它又在忙着捡拾海贝了。还有分析人士认为,一旦经济危机消退,全球商品市场价格将有大幅上涨的可能。
对于此种论调,李才元认为,西方国家惧怕这种金融创新有损自己的利益。“贷款换石油最终将实现资产价格和资源价格的同步变动,最大的收获就是抑制资源价格单方大幅上涨,从而有可能拴住此次资源金融危机前脱缰的资源价格。”李才元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