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调研公司
  • 行业培训
  • 行业情报
  • 付费报告
  • 免费报告
  • 调研文库
  • 求职招聘
  • 执行峰会
  • 3see论坛
  • 行业报告全国最低价格热卖中
  • 查调研行业职位速上3see招聘
  • 最专最火的市场调研行业论坛
  • SPSS培训、企业内训常年招生
  • 行业情报首页
  • 经济
  • 房地产
  • 金融
  • 通信
  • 互联网
  • 汽车
  • 能源
  • 食品
  • 家电
  • 日化
  • 医药
  • 其它
    • 行业情报 > 能源 > 正文
    • 探寻“天然气危机”的深层原因
    •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日期:2009年12月23日 14:51

    •   11月国内多个城市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近日气荒问题又卷土重来:

        武汉每日的天然气缺口超过40万立方米,为保证对民用天然气和出租车天然气的供应,武汉市天然气公司再次大范围采取停限措施,停限的范围不仅包括数百家工商业企业,还包括一些公用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

        不仅在武汉,杭州天然气上周也出现17万立方米左右的缺口。为此,杭州天然气供应应急领导小组决定对海宁、萧山及余杭等地降低供应量,主城区用户未受影响。

        一时间,“天然气荒”一词如同几年前的“油荒”一样开始被大家所关注。那么,造成“天然气荒”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以保证天然气的充足供应?

        为何“气荒”?

        11月份,不期而至的“气荒”,不仅导致众多的天然气出租车无法运行,而且还影响到了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于是,各种抱怨和谴责声指向了天然气的供应方———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巨头。人们认为,两大公司没有全力生产、保证天然气供应,甚至还出现了对两大公司“逼供涨价”的质疑。

        对此,提供天然气的企业深感“冤枉”。仅中石油一家,天然气的总供气量由11月初的每日1.69亿方提高到了1.94亿方,每天增加市场供应2500万方。中石油的内部资料显示,11月1日-20日,全国天然气需求量大幅上升,该公司单日的供气量接近2亿方,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2%。可见石油公司对天然气供给的确是“开足马力”。分析人士认为,从总量上看,去年我国的天然气总产量为760.8亿方,需求量为807亿方,尽管有一定缺口,但从总量上说并不会对现有的供气局面造成严重干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南方地区大面积的“天然气危机”呢?人们大都归因于天气突变导致需求骤增,然而这仅仅是表面现象,“气荒”的深层次因素在于中国天然气储备手段不足和管网的落后。

        “发生本次危机的原因是多重的,但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缺少科学规划。”专家介绍,天然气是一种上下游一体化非常强的行业,对管线严重依赖,配合输气管线同时必须要建造储气库,以用来调峰。目前,我国天然气管道与调控气库并不十分配套。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天然气管道总长度约3.5万公里,总供气量800多亿方。但我国目前地下储气库总调峰能力只占全国天然气市场消费量的2%左右,天然气管道数量与储气库的配备存在不小的差距。“缺乏储气库,就没有能力应对紧急状况。”专家明确表示。

        除了储备手段不足,我国天然气管网的落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天然气的灵活调控和自由调度。由于天然气运输严重依赖于管道,而我国的管道大都是东西走向,且相互之间基本没有连通,因此在南方出现“气荒”的情况下,即使其他管道有剩余的天然气,各管道之间也很难通过调度进行相互支援。专家还分析,我国天然气管道布局比较分散,而且天然气生产和运输基本上由一家石油公司独自运营,各石油公司的管网之间没有联系,无法形成“沟通”和“联网”,在资源调配方面很难做到灵活机动。

        而像美国和加拿大等国,一般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他们的天然气管道四通八达,成网状分布。如果一地出现天然气供应不足的情况,可从别的管道迅速调配来缓解。中国的天然气管道,无论是涩宁兰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管道,还是忠武输气管道、陕京二线输气管道均是独立运行,中间未有交叉,因此,中国目前主要的天然气通道只能称之为“管”,而不是“网”。

        不能“就气论气”

        “天然气荒”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就气论气”,更应该关注的是气荒背后反映出的问题。从管理机制上看,目前天然气定价机制并不合理。

        目前我国天然气价格以政府定价为主,尽管当前国际天然气价格因国际原油价格走低而回落,但由于我国天然气的气源需要依赖国外,导致进口的长期性和相对固定性,使得我国目前已落实的进口天然气价格普遍高于当前的国内天然气价格。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国内天然气的平均出厂价只有0.93元/立方米,而我国进口天然气的到岸价每立方米已达到1.6元-2.1元。可见,即使没有今年十一月的寒潮,相对较高的进口天然气价格和较低的国内天然气价格也必将成为需要尽早关注的问题。

        政府定价,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很大。一方面,中国天然气需求高速增长,2000年到2008年间年均增长率超过15%。而受到管制的天然气价格偏低,这种人为的低价政策会导致天然气过度消费,加剧供求矛盾,从而对天然气供给产生进一步压力,最近出现的“气荒”现象就是价格管制导致的天然气供需矛盾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如果政府要维持低水平的天然气价格,就要被迫支出大量的财政补贴,这种做法虽然维持了中国天然气价格的稳定,但从中长期而言,供求矛盾的日益突出将成为今后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动因。

        专家建议,有必要尽快理顺价格机制,并相应进行体制改革,引入竞争,否则,“气荒”事件将不断上演。尽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可替代能源价格变化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国内天然气价格,已成为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的必然趋势。

        改革时机似乎已经来临。相对比近年来持续走高的能源价格,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下跌,这为中国理顺相对价格关系提供了一个好的机遇,提供了一定的价格空间。在国际石油价格较之前有所回落的时候选择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这样改革的成本相对较低,改革通过的阻力也相对较小。政府应该抓住目前的有利时机,果断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同时制定合理的配套政策和设计合理补贴,保证能源改革的不断深化。此外,中国现阶段天然气补贴有其合理性,但是补贴方式需要改革,必须是设计透明的、直接针对贫困人群的补贴。

        如何保供?

        如何保证“天然气荒”不再出现?

        在增加供给方面,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从短期和长期,国内外多个环节着手,多管齐下有效增加天然气供给。对于解决短缺,天然气储备机制固然重要,但缺乏足够的气源更是“无米之炊”,因此,必须加快拓展新的气源,在国内气源有限的情况下扩大进口,以保证气源充足。

        形成天然气气源多元化是避免“气荒”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数据显示,2008年时,我国进口液化天然气已达334万吨。近年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及缅甸的天然气管道建设取得很大进展。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也已经动工,全国性天然气管网正在逐步形成。我国天然气供应正在形成由国产天然气、进口液化天然气、进口中亚天然气、进口俄罗斯天然气、进口缅甸天然气五种来源组成的多元化供应格局。

        同时,加快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步伐是势在必行。除了目前我国的天然气价格采取成本加成定价方法之外,业内专家还提出了另外几种定价方案———一气一价、区域定价、挂钩原油。

        所谓“挂钩原油”,就是采取各油气田天然气出厂基准价与替代燃料价格挂钩联动的定价方式。这种定价方式最核心的一环是要选取一种替代燃料,而将原油作为替代燃料,是由于原油价格及变化是全球性的,其价格指标选取方便,并且能做到公开、公正。同时,目前我国油价已逐步与国际接轨。专家建议,具体实施时,天然气出厂基准价可以每个季度根据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由国家发改委调整一次。挂钩联动的国际原油价格范围限定为40~80美元/桶。当国际油价在这个范围之外时,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不再与国际原油挂钩联动,由政府指导定价。

        但是,“挂钩原油”的定价方式也不是尽善尽美的,缺点在于原油价格波动剧烈,容易受到地缘政治、投机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天然气价格如果挂钩原油,势必随着原油价格波动而变化,而且这一波动有时是剧烈的,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因此,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避免天然气价格被投机者操纵。

    • 调研公司搜索
    • 公司名称
    • 公司介绍
    • 调研公司按地区快速检索
    • 北京|天津|河北|湖南|山西|广东|广西|海南
    • 上海|山东|安徽|浙江|福建|江苏|江西|湖北
    • 内蒙古|河南|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重庆
    • 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台湾|吉林|辽宁|香港
    • 澳门|黑龙江
    • 相关链接
    • ·中石油拟与道达尔联合开发多个国外项目
    • ·全球多晶硅产能过剩50% 国内企业自保成..
    • ·中外专家建议中国宜及早规划低碳发展之路
    • ·明年集中能源价格改革 天然气价格必上涨
    • ·福建用电量连续四月高增长 今年用电量将..
    • ·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中国贡献
    • ·中石油成在伊拉克运营的最大外国能源公司
    • ·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将占中国GDP总量的7%
    • ·解振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有进展
    • ·中国“顺着气管”挺进中亚 欧担忧俄不满
  • 3see简介 |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企业客户
  • Copyright @ 1999-2009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