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情报 > 经济 > 正文
- 专家:“稳中有调”将成为明年经济工作主基调
- 来源:投资者报 发布日期:2009年11月30日 11:48
-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定调次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同时也是每年级别最高的经济工作会议。2009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的第一年,所以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自然格外引人关注。
今年的经济之纲是“GDP保八”,目前来看2010年显然已不用保。那明年的宏观调控与政策基调是什么?现在业界争议最大的问题是“要不要防通胀”。
主流的声音是当前通胀威胁不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不会有防通胀的表述。“最多提到管理通胀预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明年重在调结构
截至记者发稿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没有召开,但结构调整作为明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已是多位专家的共识。
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表示,当前需要做的是优化投资结构和经济结构。在第三季度国家统计局监测的24个行业中,有21个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也认为,4万亿元投资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资,在“保增长”的过程中,政府的参与程度在提高。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的建设仍是重中之重。
由于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一揽子计划拉动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年“保八”问题不大。近期种种迹象表明,目前的国家宏观调控重心在发生转移,主要是从前阶段的扩大投资的总量政策为主,转为结构调整为主,而这一点将会在经济工作会议上有所体现。
清华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明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应该是调结构,经济增长的重点应该更多地维系于提高消费增速。李稻葵认为,宏观调控应该会在启动民间投资领域方面出一些鼓励性的政策,放松一些领域的投资管制、降低门槛等,财政政策也会有所动作。
日前的电价上调改革,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标志着我国能源价格改革正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低碳经济有望以此为契机取得进展。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认为,“以进为退”、保持中国较高的增长速度、在高速中调结构和促改革、在连续性中谋退出,可能是中国近期的最佳选择。
刺激政策不会转向
去年11月,面对金融危机的非常经济形势,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整甚至走在了经济工作会议的前头。4万亿计划、大幅降息、金融九条等都让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失去了一些悬念。
而对于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工作会议依然不会有太多悬念。
中国经济目前走势,尽管外需不振可能持续,继续扩大投资刺激经济既无必要也不可能,但在巨大投资之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会持续。这一点从此前的中美两国首脑发布联合声明,“同意维持现有刺激政策”的措辞就能看出,在该问题上调子似乎早已定好。
经济学家樊纲此前在上海表示,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应保持1~2年,但他也认为“积极的宏观政策应在适当的时间调整”,他未言明“适当”是指何时。
国家信息中心11月16日发布报告称,中国目前通胀的现实威胁尚不足为虑,物价总水平料难大幅回升,预计明年通胀率在2.5%左右。报告建议,明年仍应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动摇,因为宽松政策的贸然退出会导致市场主体仍显脆弱的信心严重受挫,可能使经济步入下滑通道,甚至陷入长期低迷。
花旗银行中国区资深经济学家彭程也对记者表示,由于经济尚未完全复苏,政策基调仍是维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上会收缩流动性。不过,由于央行回笼资金和外资不断涌入的两股力量对冲,未来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不大。
警惕“资产泡沫”和“通胀预期”
今年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释放出大量流动性在市场上滋生了不小的通胀预期。经济工作会议中对通胀问题如何措辞,也是专家学者、市场人士最为关注的话题。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亦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第一目标仍是巩固并扩大已取得的经济成果,因此,明年的货币政策不会有大的改变,但是会防范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他表示,年内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会进一步加大,“首次加息很可能会发生在明年6月至9月”。
李稻葵则表示,货币政策迟早会适当调整,以应对资产价格压力。”
樊纲近期更是在五天时间内两次提醒说,虽然通货膨胀短期还不会到来,但财产泡沫风险、资产泡沫风险确实是值得警惕的一件事情。
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专家、学者如此热议“资产价格”问题,估计在经济工作会议中将有所提及。
另外关于通胀预期问题,因决策层要确保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经济工作会议难以明确提出防通胀的政策基调,在陈道富看来,工作会议可能赋予央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职责使命,而不会直接提防通胀。
券商对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预期,基本与专家观点保持一致。虽然大多数专家在调控重点问题上还存在争议,但他们在有关货币政策取向的问题上看法相当一致。
上海证券的策略报告认为,“稳中有调”将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主要内容将涉及“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管理通胀预期”等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