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情报 > 经济 > 正文
- 银行理财产品“被复杂” 消费者“理财无门”
- 来源:上海青年报 发布日期:2009年11月06日 11:48
- 报道提示
突然有一天,仿佛街上的每一个人都意识到理财的重要性,在这个单单靠储蓄不能完成财富聚集的时代,中国的理财市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打开。然而首批投资海外市场的理财产品在金融海啸中“溃不成军”,集合型理财产品在牛市过后表现惨淡,人人想理财却又理财无门。于是,我们所信任的银行理财经理学会绝口不提“潜在回报”……是理财产品的错?理财经理的错?还是我们对于理财产品的信任从最开始就错了?
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访了上海数家银行网点,深入理财产品的设计、销售、交易等环节,调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理财产品市场。本报自今日起推出的系列报道“看不懂的理财产品”,将为读者揭开理财产品市场喧闹表象下的一个个秘密。
在客户的心目中,理财经理应该是能够为他们解决一切问题的专家,股市、汇市、期市的最新走势和新发理财产品的各种特性全部尽在掌握。
然而现实往往难以让人满意,我们的理财经理要么横下一道买或不买的判断题,要么让云里雾里的我们在不同投资产品间做一道不得不选的选择题。而当我们真正有了理财的烦恼与困惑,遇上的却总是一问三不知的理财经理,这究竟是为什么?
【市场现状】
银行理财产品正在“被复杂”
理财产品越做越复杂,越做越玄乎,金价走高银行扎堆发行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能源涨价银行又推出挂钩能源的理财产品,现在大宗商品被经济学家看好了,银行们又纷纷推出挂钩大宗商品的理财产品。然而打算购买理财产品的消费者却越来越看不懂,所谓的“挂钩”到底怎么个挂法?
某外资银行最近面向市场推出一款挂钩黄金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与该行既往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不同,这一次,理财产品潜在收益率一栏并未给出明确的数字,而是一连串复杂的公式。在所列出的两个公式里,一个名为“参与率”的概念与最初、最终金价相联系。最终这款一年期产品的回报率将通过这两个公式和最低回报率0.36%一起,取最大值。这意味着投资者如果要了解潜在收益率究竟几何,必须先弄明白银行所谓的“参与率”和这堆繁复的数学符号背后的涵义。
不满
为何解释不清收益与何挂钩?
直接面向客户为客户理财的理财经理说不出来理财产品的收益究竟与何挂钩,实在让人失望。
理财经理金小姐在被问及某个产品“参与率”的概念时,并没有立即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这是我们产品设计时用到的概念,你知道这是一款保本的理财产品,最低会有0.36%的收益。”
“可是如果不晓得这个参与率,又怎么知道你们这款一年期产品的潜在回报率?不晓得潜在回报率,怎么做投资决定呢?”在记者一再坚持下,金小姐答应弄清楚这个“参与率”的真面目。原来这个所谓的“参与率”是银行的产品设计人员在向供应方购买下此产品时定下的一个参数——60%。至于这个“参与率”与60%之间的关系,理财经理金小姐又说不出了。
不满
为何只是推荐最佳“购买”方案?
记者连日走访多家银行的理财专柜发现,理财经理并不能给出真正的理财建议,而只是在现有的产品序列中做排列组合,为客户做出一个最佳“购买”方案。
一度被潜在收益率问题投诉怕了的理财经理们现在开口必提“投资风险”,同样,“潜在回报”也成为他们最怕被问到的字眼,至于理财产品本身、投资某款理财产品的利与弊,很少有理财经理能说的明白。
“您觉得这产品有投资价值吗?”不少理财经理在被问及这个在投资者看来最需要最直接的购买理由时,常常是兜圈子尽其所能再次把产品介绍一遍,至于投资价值如何,那还得留给客户自己判断。
“银行能卖出收益较低产品,靠的还是中国老百姓对银行的信任多过其他渠道。”理财经理汤先生坦言。
不满
为何不清楚自己在卖的是什么?
“卖指定产品,才会有佣金提成,加上每个月都有既定的销售指标,这些是理财经理的动力所在。”在银行工作多年的汤先生低调地向记者表示,其实大多数的银行理财经理并不懂得理财产品本身。
“理财的销售很讲究策略,什么样的产品适合什么样的人。3%一年的产品照样有储户会买,”在工商银行做了7年理财经理的王先生告诉记者,理财组合本身只能达到部分的分散风险的作用,“如果想要利用理财产品组合来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性非常小。”
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在中资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是通过购买信托计划得来,而产品本身的设计、细节,银行的理财经理根本无从得知,最多只能看到收益来源是投资于什么项目。而在外资银行方面,由于不断推陈出新的价格挂钩类理财产品本身已经十分复杂,理财经理其实未必真正清楚他们在卖的是什么。
客服电话踢皮球?
对理财经理失望,记者转而试着求助于银行的电话座席咨询。遗憾的是,除产品的认购期、最低投资本金获得完整解答外一无所获。电话那端的某外资银行电话座席人员甚至不愿意深究下去,用礼貌却不耐烦的口吻回应:“真的不是很了解,我们也没办法解答。请问您是在哪个网点开的户?”这位电话客服人员建议,如果对理财产品有疑问,可以直接向开户行的理财经理咨询。
其实,咨询电话形同虚设的外资银行并非只此一家。记者了解到,恒生、东亚、花旗、渣打等电话银行扮演的角色更像是银行的接线员,在听完客户的提问后,或者给一个号码让客户自己打电话咨询,或者让客户留下自己的号码,请相关业务人员稍后回电答复。
没有人会发行让自己亏的产品
中国老百姓理财的观念在改变,理财市场在打开,但似乎在银行之外,很难找到值得信任的渠道。此种背景下,银行想出各种概念“包装”理财产品就不足为奇了,这其实和快速消费品行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套路差不多。“就价格挂钩类理财产品而言,发行人只要在国外市场再发行两个期权就完全可以对冲风险,而且只赚不赔!是把赚来的一部分分给投资人,还是全部捞进,就完全取决于挂钩价格的表现了。”参与理财产品设计发行的陈先生告诉记者,任何产品的设计,都会是发行人受益的,“没有人会笨到发一个让自己亏死的产品。”
也有银行拼命压抑自己的圈钱冲动。华夏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银行业有关理财产品的投诉特别多,“吃力不讨好”成为该银行鲜发理财产品的唯一理由,“毕竟对银行而言,没有什么比声誉更重要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