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情报 > 金融 > 正文
- 中国购买500亿美元IMF票据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 来源:国家统计局 发布日期:2009年09月10日 13:58
- 编者按:国家统计局网站9月10日刊登署名黄真的文章《对中国购买价值500亿美元IMF票据的深入解读》,文章分析称中国为IMF提供价值500亿美元的票据融资,有助于中国货币当局在外汇资产的规模调整上,进而在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上提供相对而言更大的灵活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民币回笼成本,从更为长远的意义上看,将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里程碑。以下为全文:
一项互利多赢的投资交易
――对中国购买价值500亿美元IMF票据的深入解读
最近几天,国内外媒体和财经界人士都在关注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签署购买价值500亿美元规模的IMF票据(Notes)协议的新闻。
9月4日,联合国网站新闻中心刊发消息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多米尼克·施特劳斯-卡恩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本周签署了一份协议,同意由中国人民银行购买不超过320亿特别提款权(约合500亿美元)的基金组织票据,并强调指出此系基金组织历史上首项票据购买协议。
一些敏感的国外新闻机构率先注意到,中国人民银行将用人民币而非人们普遍所认为的美元来支付票据投资这个合同细节。在新闻记者或者编辑眼里,更或者在国际财经人士眼里,这当然应该是一个“BigNews”(重大新闻)。
笔者查阅了IMF网站公布的英文协议文本,其中第一条款就中国人民银行购买IMF票据的数量进行了约定,购买总量不超过320亿特别提款权(SDR),合同参照汇率为8月25日的人民币汇率,相当于3412亿元人民币。第五条款则约定了支付方式,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相应的特别提款权(SDR)计算价值,向IMF名下转入人民币。
对于这一协议细节的披露,连日来国内一些媒体和财经人士接连进行了分析,在此不再敷述。在笔者看来,这项约500亿美元价值的投资交易有几个看点是值得深入解读一番的。
首先,这笔投资对协议双方都堪称是有利的交易。
从资金融入方来说,IMF得到了一大笔急需的资金,并且通过这份基金组织历史上第一份票据购买协议的签署,IMF在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方面可谓迈出了一大步,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资金融通方来说,中国的官方储备资产结构因之而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官方储备资产一般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储备头寸以及外汇储备等四大类,此次发行的IMF票据为5年期,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计价,票据利息将分季度发放。特别提款权由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等一篮子货币组成,其价值波动相对于单一储备货币要稳定,因此,这的确是一份相对安全的投资工具,有利于增强中国官方储备资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使用人民币作为此次IMF票据购买协议的支付货币,也有利于协议双方。
对于IMF来说,接受人民币作为其此次票据发行的支付货币,有助于增强其作为国际货币管理机构的代表性。很难想象,像中国这样一个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对外贸易总额,排名皆居世界前三位的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只有区区3.72%。8月28日,IMF宣布新增相当于283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SDR),其中约合2500亿美元的SDR分配于当日生效,中国按份额比例分得相当于约93亿美元的SDR;另外一笔约合330亿美元的SDR将于9月9日通过“特殊分配”一次性发放,中国还将获得约合11亿美元的SDR。这样,两次增发合计,中国将新增SDR约合104亿美元,从而总计持有约合230亿美元的SDR。但即便增发全部完成,中国在IMF中所占份额比例仍将维持不变。
“份额调整的问题将在2010年讨论”,在今年4月份的媒体介绍会上,IMF研究员克雷格·贝蒙特释称,“这一轮增资不涉及份额及投票权的调整”,“计划最早在2011年初执行新的份额”。在笔者看来,IMF愿意以人民币作为此次首单票据发行的支付货币,可能是在此过渡期间发出的一个为适应变化中的世界形势而颇具某种改革指向意味的信号。
对于中国央行来说,以人民币购买IMF票据,既可收现实之功效,也有着长远的意义。
IMF发行票据从中国央行融得人民币补充其资金库后,在向成员国提供贷款时,可能需要以人民币兑换中国拥有的外汇如美元,也可能会向需要接受援助的国家直接提供人民币。如此一来,将会带来两种情况。
一是借款国以人民币兑换中国拥有的外汇,有助于中国货币当局在外汇资产的规模调整上,进而在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上提供相对而言更大的灵活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民币回笼成本。在持续的双顺差格局下,为对冲外汇资产增加投放的基础货币,央行不得不发行大量的央行票据或进行频繁的公开市场操作来回收过剩的流动性,而无论是增发央行票据或在公开市场上回笼货币,都是需要付出利息成本的。特别是央票,既不能像国债那样能够将资金运用到实质经济活动中,而且还要为其发行支付利息,其目的仅仅只是为了暂时冻结流动性。因此,增加以SDR计价的资产,能够降低官方储备资产中外汇资产的持有比例,从而能够削减相应的央票负债,有利于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二是借款国也可以根据双边协议使用人民币购买中国的商品和服务。这样将类似于贸易信贷的作用,增加中国经济的外部需求,从而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
从更为长远的意义上看,这将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里程碑。因为世界将从本次交易中接收到这样一个信号:一些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的货币当局将至少持有人民币一段时间。同时,如果借款国使用人民币支付进口货物,那么在某些协议安排下,也将有助于促进使用人民币计价和贸易结算。对于那些口头上宣称人民币应尽快可自由兑换,但骨子里其实并不希望把人民币装进国际储备货币篮子的某些海外势力而言,这将是一种颇为无奈的事情。这也正是这份投资协议能够签署的现实背景。
现实是,由于经济复苏前景仍然存在着复杂的不确定性,无论美国还是欧洲都主张不能过早地为经济刺激政策“踩刹车”。美国财长盖特纳在最近举行的20国集团财长会议上甚至表示,建立更为强劲的国际金融机构至关重要,必须为这些机构提供资源和手段,让它们在避免危机再次发生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必须改革它们的治理结构,更好地反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重要地位。
就此而论,中国为IMF提供价值500亿美元的票据融资,既有着自身的利益诉求,更是践行先前承诺,对提高国际基金组织帮助成员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能力,促进世界经济的早日复苏的一种实质性帮助,是真正体现了一个大国责任感的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