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情报 > 医药 > 正文
- 新医改为我国医学教育和医院机制变革提供契机
-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09年07月28日 16:47
- 生意社7月28日讯 第二届北京国际微创医学论坛于7月24日至26日顺利举行,来自医学理论界、医院管理界以及医学教育界的政府官员及专家学者就"医学模式转变"展开了讨论。专家们认为,现代医学正处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医生要更多关注人的心理、社会等因素。
"各个国家都面临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这其实是整个医学模式的问题,中国的医改不仅仅是改革的问题,也是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国家医改新政策出台,正给我国医学教育和医院机制变革提供了良好时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的话引来与会来宾的一片赞同。
当前医改形势下医院要主动进行内部变革
卫生部办公厅主任毛群安表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老百姓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改变,医院内部架构通过多年来的发展,应该说是行之有效的,但是有没有改进的空间值得商榷。特别是在当前医改形势下,医院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还要低成本费,这对医院的管理者、医务人员、特别是对从事医院内部构造研究的专家提出了挑战。
"医改要达到让老百姓看病更方便、更有效的目的,医院内部一定要进行变革。"卫生部医政司医疗机构管理处处长李大川说,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要调整之一就是医疗保障制度调整,由于医疗保障水平覆盖面扩展得非常快,很多原来被压制出的医疗需求现在释放出来,更多的人群涌向医疗系统。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医院诊疗人次为20.96亿,2008年达到31.08亿,住院人数2003年6千多万,2008年已经1.1483亿,门诊人数和住院患者的增长都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相一致。
李大川表示,在目前医改大背景下,医院要有一个内部变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研究患者需求、医学规律,医院自身特点,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改革。
微创医学理论: 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主体
同济大学微创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微创医院副院长王永光从1998年至今一直进行"微创医学: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理论体系"研究与实践,他认为,微创医学不仅符合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也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就医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广大患者减轻创伤与痛苦。
王永光说,微创医学理论是一个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整体观为基础、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主体,重新构建医学理论和设置医学教育模式;以系统/器官为基础,重新构架医院并建立"中心化"医疗、教育和管理的流程与模式,研究疾病规律、疾病以及对其诊治过程中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影响,实现整体化、系统化、微创化医学教育、培训和医疗的医学新体系。
北京市微创医院是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的基础上,以同济大学为依托,在微创医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2004年年初开始,医院进行了临床架构系统的整体变革,其思路是中心化整合。目前,北京市微创医院已将原来27个临床科室整合成13个临床中心和4个医学技术中心。
"建立临床构架系统的核心目的是实现医院人才、技术、设备、病人、教育与培训以及管理方式的实质性全面整合,具体操作方式是"系统整合和贯穿微创"。"北京市微创医院院长何兴图说。
何兴图介绍,从纵向说,是保留原来的以解剖系统为单元,组合原来各自独立的内科和外科,突破"块"的限制,建立各个病种的"疾病中心",如消化中心、神经中心。从横向说,对于不同解剖系统疾病之间,采用具有共性的微创技术突破"条"的限制,在技术层面上沟通不同系统。
"基本的就医模式为"医生围着病人转,方法随着病情选",使医学回归到以病人为主体的本源。"何兴图说,也就是在一个中心里面,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医生同时为同一病人服务;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病情,同一病人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参考循证医学的结论,尊重病人及家属的要求,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技术或最为恰当的医疗程序。"
目前进行医学模式转变有五大困难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主任委员、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主编杜治政教授在论坛上表示,医学模式转变问题,从提出至今已近30年,但在实践中,进行医学模式转变还存在五大困难:
生物医学的长期的深厚影响,人们一时还难以走出它的视野。生物医学是近15-16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种医学思想,它渗透到医学的一切方面,形成了强有力的构架与体制,一时不可能让位新的医学模式。
缺乏新模式的生长条件。现有的医院架构与诊疗科室设置,完全是适应生物医学需要的。所有的医生都分别在不同专科工作,即使某些医生有转变的自觉,也无法改变生物医学框架的现实。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缺乏激励机制。而生物医学以追求新技术、新药物为目标,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和药物开发已成为当代重要的产业部门,医师们埋头于自己的专业,可以获得名誉,可与开发商分享实际经济利益。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其心理与社会方面,发展不充分,不成熟,还没有像生物医学那样形成过硬的本领和能力,无论对医生或患者,都没有形成足够的信任、信赖和信心。
医务人员和广大社会公众对疾病与健康理解还是老观点,不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对于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使得对新模式的需求不很迫切,也影响到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涉及多方面对医学、健康观点的转变,涉及医学教育、院院术技结构的调整和自身的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