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情报 > 经济 > 正文
- 易宪容:中国外债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防范潜在风险
- 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日期:2009年07月02日 11:15
- 7月1日,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最新外债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3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367.21亿美元,其中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632.53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6.23亿美元,下降0.38%,占外债余额的48.48%;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734.68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373.17亿美元,下降17.7%,占外债余额的51.52%。
“从3月末我国外债的情况看,最大的特点是我国外债规模出现了自2007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从2007年以来,由于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我国的外债规模持续增加,短期外债的增加速度要快于中长期外债。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债的变化趋势出现了变化。外汇局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746.61亿美元,与上年末基本持平,上升幅度仅为0.28%。
他进一步分析说,“从结构上看,此次发布的数据首度出现了短期外债和中长期外债‘双降’的现象。而2008年末外债结构还只是‘一升一降’,中长期外债增长了6.74%,短期外债则首次出现下降,降幅为4.23%,但此次短期外债的降幅为17.7%,较去年末有较大幅度扩大。”
“3月末外债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汇率因素;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资本流动的影响,”分析此次外债数据变化的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称,从汇率因素看,汇改至今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已基本接近均衡水平,达到相对稳定状态,这使得套利性债务有所减少,从而导致短期外债较大幅度减少;从金融危机的影响来看,在本轮危机中,金融衍生工具成为不折不扣的风险放大器,尤其是以房地产及其次级贷款抵押债券为主的资产泡沫破裂,导致杠杆的“硬断裂”。在各种反思、自救和自保中,“去杠杆化”逐渐成为全球金融业的一大趋势,从而也在客观上对我国的外债增加起到了抑制作用。
事实上,近年来在我国国际收支连续保持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较快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的背景下,我国债务性资金尤其是短期外债流入增长较快的趋势一直是引发各方关注的焦点。为此,外汇管理局近年来也加强了对短期外债的管理。
就在几个月前,外汇局改变了2007年和2008年以来对短期外债实施从紧的管理政策,将2009年度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调整为比2008年增长12%,并特别强调了对贸易融资的支持,明确规定2009年新增指标的中外资金融机构应将指标增量部分全部用于支持境内企业进出口贸易融资。
对此,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还在不断深化和蔓延的大背景下,此举彰显了我国外汇管理政策的前瞻性与灵活性。同时,2009年度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的适时调整,还可以规范和控制金融机构借用短期外债,有效利用国内资金资源,促进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而此次外债规模的下降,以及短期外债的由“升”转“降”,是否意味着我国外债风险的降低?易宪容对此表示:“虽然近年来我国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的比例上升较快,但短期外债风险一直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而此次外债的变化是一种积极的趋势,尤其是考虑到很大程度上套利性债务的‘挤出’,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外债的安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外债风险的防范。”他认为,在外汇管理方面,当前仍应坚持“合理控制流入、审慎防范风险”的原则,密切监控资本的流动,防范潜在的风险。
分析外债的变化趋势,丁志杰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资本流动的影响仍会在未来一段时间显现,同时考虑到国内银行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并通过发放外汇贷款等形式,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融资支持,因此短期内我国的外债规模还会出现下降趋势。他同时还表示,从3月末的数据看,虽然中资金融机构债务和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的余额与去年6月份相比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仍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这表明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可是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保持了基本稳定的中国经济对外商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