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情报 > 互联网 > 正文
- 广东探索长效机制 把网络建言变为施政实招
-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09年06月30日 11:07
- 昨日,省委办公厅专门召开网友意见建议交办会,向有关单位和有关市交办了五个方面共17个问题,涉及中小企业发展、环保、教育、交通、大学生就业等领域。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一系列“网络化”举动足以证明网络问政的巨大力量。网友在说,党委、政府在听,网络问政从交流开始。昨天,第一次交办会的召开标志着网络问政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网友说,党委、政府去办。从“听”到“办”的跨越意味着网络问政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听”开先河书记省长邀网友“灌水”“拍砖”
广东党政高层对于网络民主的关注由来已久。
事情的缘起应该追溯到2008年春节,当时正值广东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关键时刻,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给广东网友发了一封公开信,向网友拜年,并邀请他们“灌水”、“拍砖”,为广东发展和抗击冰灾建言献策。
网友的热情被瞬间点燃,期待也随之增大。随后,书记和省长主持召开的网民座谈会让网友感受到了广东高层领导的诚意与决心,迄今为止,仍有网友时常回忆起面对高层“放肆”直言的场景。今年,春节公开信继续发出,社会人士座谈会让民间提案作者走进了省委一号搂,网络问政一步步升温。让人惊讶的是,社会人士座谈会中,上午“拍砖”所产生的尖锐意见,下午就被省委常委会“偶然”采纳。
“偶然”逐渐得到了解释。5月,省委书记汪洋委托有关部门正式回复网友留言,他向网友表达了诚挚的谢意。汪洋在回复中表示,网友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将会在省委的决策部署以及各项工作中注意吸纳和体现;网友反映的具体问题,将要求相关部门及时核实,妥善处理。
广东高层的网络行为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在高层的带动下,东莞、惠州、河源等市的书记也纷纷上网,接受“灌水”和“拍砖”。一些省直职能单位也逐渐重视网络意见,相继开设了直接连通主要负责人的网络信箱,定期回复网友意见。
至此,对网友意见“听”的这个阶段已经达到了一个高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网络问政的力量和影响力正在逐渐显现。
“办”出实效网络问政长效机制仍在探索中
广东是全国网络用户第一大省,截至去年底,全省网民达到4554万人,占全国网民总数的15.3%,占广东常驻人口近一半。如此庞大的基数,他们集中反映的问题不能有一件解决一件,更加不能领导重视了就解决,领导不重视就放在一旁,建立与网友互动的长效机制由此进入了广东高层的视线。
省委常委、秘书长徐少华强调,要研究建立党政机关与网友的良性互动机制,共同建设沟通良好、信息公开、相互信任富有建设性的网络社会。这明确提出了机制的目标要求。
就目前来看,由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表率,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也纷纷开展了建立机制的尝试。但这种尝试,更多地集中在“听”的阶段,如网络邮箱、网上信访、网络举报等。对于给网友的答复、办理意见反馈、办理情况通报等还没有可靠的机制进行约束和规范。
据悉,省委、省政府非常希望通过建立长效互动机制,以点带面地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昨天的交办会为建立机制提供了探索的契机。网友建议交办会今后可以固定下来,每年开两次。可以考虑将办理情况及时通过网络媒体与网友沟通,并明确沟通方式、答复期限,开展满意度调查等。
目前,所谓“长效机制”还没有完整的方案,甚至没有可供借鉴的模式,一切都在探索中。考虑到网络问政长效机制的巨大影响力,许多主流网络媒体都表达了强烈的兴趣。人民网、南方网、奥一网的有关负责人承诺将积极配合做好相关交办工作,并承诺为建立长效机制提供舆论引导、意见参考和技术保障。
知名网友“金心异”对此评价说,互联网民意表达是民意诉求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民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这次交办,希望党和政府能够探索出一个有效吸收、反馈和落实网络建言的机制。这个机制要好好研究各种问题,例如怎样甄别建言的真实性和可行性,怎样在尊重网络匿名表达特点的前提下实现网络建言办理,等等。
网络问政大事记
●2008年春节,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联合发表《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向网友拜年并邀请他们“灌水”、“拍砖”。
●2008年2月底,奥一网策划的《岭南十拍》出炉,《岭南十拍》选取了奥一网“捎给汪洋书记的话”栏目中10篇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帖子,迅速引起了广东高层和相关部门、媒体的关注。
●2008年3月,南方网网友“未名晓望”炮制了一篇7000多字的网文,向东莞抛出10个问号。“广深已经找好了自己的定位,东莞这座年轻的城市,找谁叫板?又如何叫板?”
●2008年4月,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主持召开网民座谈会,多位网友代表与书记、省长面对面,为广东发展建言献策。
●2009年春节,书记、省长继续向广东网友发表公开信,希望大家“顶”起一个富有建设性的网络社会。
●2009年6月,网友意见建议交办会召开,网络问政进入“办理”阶段。
问政愿景
从虚拟空间走向民意互动
网络问政前景看好,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网络问政将取代传统的民意诉求渠道,更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要拿到网络上才能解决。
仔细分析昨天交办会所交办的五个方面17个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导向性含义。严格来说,这种导向性是有现实意义的,是无法超越的。网络问政还需要从广义上进行理解,而不是单纯的提问题、解决问题。
这17个被交办的问题是经过有关部门对无数网友意见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后产生的。
从特征分析,这些问题均是网友反映集中、涉及面广、符合政策要求、通过党委、政府的努力可以解决的。
从性质分析,这些问题都是“中观”问题。也就是说,涉及全省宏观政策领域的问题没有列入具体交办范围,涉及个案、个别诉求的微观现象也没有列入具体交办范围。其中,前者将被转交省领导参阅,后者将通过信访等部门解决。
据了解,排除了宏观和微观的“中观”问题,将被作为网友意见建议交办的主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问政具有可操作性。毕竟,微观领域的民意诉求已经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明确。
更进一步说,所谓“中观”问题,就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党和政府自身需要解决的、能够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网友的诉求与党和政府的战略是同向的,并没有越过当前发展阶段,也没有越过党和政府当前的工作。因此,网络问政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其机制和效果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