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情报 > 金融 > 正文
- 证券投资类信托密集开业 二级市场获百亿资金驰援
- 来源:证券日报 发布日期:2009年06月26日 11:46
- “截至目前,6月份已经共计发行了38款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5月份整月的数据是48款,”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信托研究部分析师李双红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而2008年下半年月均发行的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不足20款”。
事实上,5、6月份以来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的发行速度“异军突起”也在客观上持续增援二级市场的资金面——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两个月合计筹集的资金总额接近百亿元。
“眼热”赚钱效应
证券投资类信托计划猛增
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统计显示,以证券投资类产品为主导,5月份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发行数量继续提速,同比环比双增长,其中同比增长又高达120%;相反,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仍未见新的起色,发行量继续在低位徘徊。产品数量和规模的双重缩水,已造成银信产品在银行理财中的地位明显下滑。
2009年5月份,共有29家信托公司发行了89款集合资金信托产品,较上月64款的发行数量增长了39.06%;较去年同期40款的发行数量则增长了122.5%。在新发的89款产品中,证券投资类产品48款,占总发行数量的53.93%,比上月增长10.18%。其次是工商企业类产品25款,房地产类产品8款,基础设施类产品7款。证券投资类产品成为拉动集合产品增长的主要动力。5月份48款的发行数量不仅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上升势头,而且攀至年内月发行量的最高点,不断高企的数字显示出方兴未艾的增长势头。
跌幅超四成
信托计划将强行平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跟踪的发行趋势图看,在产品发行数量直线上升的同时,参与发行的机构家数并不多,几个月来基本一直在10多家左右徘徊,表明信托公司对市场的研判比较对立,大部分信托公司保持相对冷静的态度,较少发行证券投资类产品。
李双红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最热衷于此类产品的主要是中融信托和华润信托,前者6月初至今已经发行10款相关产品,后者也发行了5款此类产品。
从市场反应看,5月份成立的证券投资类产品的平均募集规模为0.81亿元,比四月的1.27亿元有所下降。说明与机构的积极发行形成对照,销售情况则相对稳健,表明投资者对后市的态度也是较为乐观而谨慎的。
近两个月的证券投资信托计划的信托期限一般设定在1-2年,并对风险警示十分强化,甚至加入了强行平仓的条款设计。
以中融-燊乾2号结构化证券投资信托计划为例,投资范围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或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挂牌交易的股票和封闭式基金、以及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许可发行的开放式基金,也可投资于新股申购、债券(含可转债)、货币市场基金等等;该产品设定了风险警戒线(单位净值0.70元。当信托单位净值达到或低于0.70元时,受托人即以电话和书面两种形式向次级受益人发警戒通知要求追加信托资金,使信托单位净值不低于1.00元)、止损线单位净值0.62元(当单位净值达到或低于0.62元时,受托人对信托计划持有的全部证券资产强行平仓。止损变现全部完成后,信托计划提前终止)。相当于跌幅达38%时,信托计划将强行平仓。
应对IPO新规
“打新”产品拟化整为零
2007年最为火爆的“打新”类信托产品的设计思路原本是利用资金大的优势打新股,但最新出台的新股发行制度,对信托公司打新股理财产品的确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今年5、6月份发行的的证券投资类信托计划中,单纯“打新”(申购新股)的产品较少,这主要是由于与2007年相比,目前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根据目前的IPO新规,机构的“打新”优势必将进一步弱化,申购新股的“中签率”将受到挑战;另一方面,资金对IPO的追捧是否能回到2007年的火爆程度依然存疑,普遍预期新股上市后的套利空间将有所减少。
业内人士透露,为应对新的IPO发行机制,目前不少信托计划开始针对IPO新政设计打新理财产品,在设计理念上可能会体现“小额、多只”的特点。单只产品在规模上可能从以前动辄数亿降至千万元级别。
此外,从证券投资类产品的收益看,在普益财富统计范围内,此前发行、已公布5月份产品净值的165款证券投资信托产品平均取得1.81%的正收益,落后大盘近5个百分点,与信托私募业绩表现相比,正收益产品数量和收益幅度均明显落后。
市场人士判断指出,通过发行证券投资类产品抓住股市深幅下挫后的反弹机会,为受益人谋取投资收益,是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的主要投资机会。但是,由于今年5、6月份才成立的证券投资类信托计划建仓的时间相对较晚,风险自然相应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