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情报 > 日化 > 正文
- 上海家化进退:一个国资好孩子的两难选择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日期:2009年06月03日 16:59
- 上海家化(20.75,0.41,2.02%)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家化集团”)总部大楼所在位置有些特别。站在最高层隔窗眺望,左边是宽广浩荡的黄浦江,右边则是温婉静谧的苏州河——家化集团正好处于两水交汇之处。
这样的情形,恰如摆在这家上海老牌国企面前的两种体制选择,颇为贴合大楼主人目前的心境。
5月底,本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两份有关家化集团未来发展路径的方案,已被递交至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手中。一份方案,是对“国资从家化集团退出”的设计,而另一份,则是关于家化“如何在国企体制下继续做大做强”。
家化集团的最终走向将取决于,上海在“坚持既定的国资改革方向”和“保留优势企业”两者之间的权衡。
上海式改革
家化集团的体制选择,与上海国资改革的整体思路,始终交相辉映。
2006年之前,家化集团一直是上海市轻工控股(集团)公司旗下企业。当年5月,随着上海轻工控股的解体,家化集团被划归至上海大盛资产有限公司,后者为当时上海国资系统三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
两年之后,上海国资调整浪潮再度来袭。2008年5月,大盛与上海盛融投资合并为上海国盛集团,负责“非金融类国资”的整合,家化集团顺理成章地进入国盛。
上述调整均在国资体系内部进行。截至目前,家化集团所有股权仍最终由上海市国资委持有。
不过,在集团层面实现“国资退出”,是上海家化过去几年一直力推的工作。
据了解,早在2006年之前,家化集团已经开始进行改制方案的设计,但后由于上海社保案的爆发,上海国资委等诸多政府部门人事变动,这项工作也随之搁置。
2008年9月,家化集团的改制构想,融入了上海国资的官方逻辑。
当月,上海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挑动了家化集团的神经。这份共9大方面30条内容的《意见》,在“明确国资战略调整方向”一节明确提出:“推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资的调整退出”。
《意见》同时指出,企业重组更强调开放性和市场化:要大力推动上海国有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吸引中央企业、地方企业及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参与上海国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
这一考虑的大背景是上海国资力量的分散。截至2007年年底,上海市国资委出资监管的40余家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总量为3980亿元,但涉及行业却多达79个。其中,有近11%的资产散布在餐饮、造纸、木材加工、建筑装饰、塑料制品、纺织服装鞋帽等59个“一般竞争性”行业。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最落后的地区,可能就在上海。”上海市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郑韶曾直言不讳地表示。
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当时也撰文指出,国资在竞争性领域布局涉及面广,会产生“淹没”效应。
被争抢的家化
家化集团的主业——日化,当然属于“一般竞争性行业”。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2008年9月“30条”出台后,上海市国资委便向家化集团建议,顺应此次国资改革的方向,启动国资退出工作。
之后,家化集团重新开始着手制定相关方案,寻觅合适的战略投资者。而国内外众多的投资者也闻风而动。
“来接触的战略投资者很多,有外资,有大陆的私人投资公司、民营企业,也有香港的财团。”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此前不久,一家跨国日化巨头刚刚写信给上海市政府,点名想要买家化。
被称为“中国日化行业第一品牌”的家化集团,旗下拥有上市公司上海家化(600315.SH),以及六神、美加净、佰草集等众多知名的日化品牌,引发众多投资者追逐并不意外。
“家化盘子不大不小,集团净资产在6-7个亿,加上无形资产等,如果卖的话,几十亿是没有问题的。”上海家化一位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家化集团董事长葛文耀曾表示,如果家化集团要卖,肯定不会卖给外资。
2008年年底,家化集团的“国资退出”方案拟定,并被送至上海市相关部门的案头。
好孩子的烦恼
然而,时至今日,家化集团的改制方案,仍未得到明确回应。
在上述知情人士看来,2008年下半年愈演愈烈的全球性金融风暴,是其诱因。
2009年3月,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在一篇公开文章中指出,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呈现从小企业向大企业传导、从微观局部向宏观整体传导、从产业下游向产业上游传导、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民生领域传导的现象。
上海市统计局报告称,2009年1-2月,上海市工业生产仍延续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的下滑走势,工业生产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降幅达到两位数,这在上海市工业发展史上“实属罕见”。
而本报记者获得的一组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包括央企在内的国有企业的平均净资产回报率为13.6%,而上海则仅为3%,并且,2008年,上海国资的平均净资产回报率仍有大幅下滑。
虽然,2009年4月,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主持召开的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再度提出“推进国企开放性和市场化重组”。但在上海国资整体业绩下滑的背景下,让渡优势企业却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在宏观经济减速和消费购买力下降之际,家化集团的表现却可谓一枝独秀。2008年,其净资产回报率高达18%,远高于上海国资平均水平,并在逐年提升。
上海家化年报显示,2008年,其化妆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25%;主要品牌六神、佰草集、美加净,高夫、家安等,销售均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并且,其综合毛利水平为51.43%,较2007年的45.71%又增加了5.72个百分点。
2008年12月,这家老牌日化企业110年诞辰之际,在诸多“庆生”的文章中,家化集团被冠以“国企成功运作的典型”。而在2009年4月的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因业绩突出,家化集团亦被多次表扬。
“这样的情形下,家化集团意识到,国资退出的工作可能会放缓。”前述知情人士表示。
事实上,自2008年下半年提交了方案之后,家化集团迟迟未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明确批示。“现在家化做得不错,但要不要在做得好的时候实现国资的退出,没有人做这个决定。”
国资进退之惑
不过,在上海国资改革的进程中,同属日化行业的白猫集团,却走在了家化的前面。
继牙膏类业务于2001年借壳上市实现股权多元化后,白猫集团旗下另一主要资产白猫有限,也在2005年被李嘉诚的和黄中国收购,同时进入合资公司的,还有“白猫”这一知名商标。
白猫有限之所以能成功改制,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近年来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成本上升,白猫有限已经举步维艰,年亏损达数千万元。
在消费品行业,上海原有4大知名国企:光明、白猫、三枪和家化。目前,白猫集团与光明乳业同处于亏损境地,而三枪也陷入沉寂。近期有消息称,亦有民营企业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接洽,有意参与其改制重组工作。三枪正是上海纺控旗下的重要品牌之一。
但对上海家化这样“身处竞争性领域”却业绩突出的企业来说,卖还是继续持有,上海国资仍未有明确的态度。
事实上,是否“在国企好的时候卖掉”,始终存在争议。
2006年,备受关注的出售双汇一案就是最好的例子。事后,漯河市当地政府负责此事的一位官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解释了为何会出让双汇这样一家优势企业。
在他看来,双汇与垄断性国企不一样,随时都有面临倒闭的风险。“地方国企的兴衰很多时候就靠一个老板,老板一换可能就出问题,这也造成了管理层老龄化问题严重。”他坦言,能以20亿元的价格卖掉双汇,规避了企业未来出现风险的可能性。
他同时表示,出售双汇所获的20亿元资金,其很大一部分将用于当地工业的发展及城市建设。
上海家化的处境与双汇并无二致。其所处的精细化工领域,并无严格的政策限制,外资有技术、资金和营销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并已有较多的投资。
前述家化内部人士也称,葛文耀曾不止一次表示,消费品这类竞争性行业的确不适合国企体制。
事实上,虽然上海市国资委对家化“放权放得很厉害”,但家化集团在很多重大决策上,仍需要层层上报,包括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决议。而家化面临的对手,则多为外资和民企,机制上要灵活得多。
在2008年12月的上海家化110周年的庆祝活动上,葛文耀当着前来参会的政府领导表示,家化“正因为不像国企,才能保持活力”。
此前,葛文耀曾对本报记者表示,如果最终国资退出,家化还会保留在上海,而且,对民族品牌的国际化帮助更大,对当地的GDP、税收等的贡献也将会更大。
5月底,本报记者就此事再度致电葛文耀,他表示不便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