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情报 > 金融 > 正文
- 人民币国际化:中国是否已准备好
-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布日期:2009年05月18日 11:38
- 伴随近期国务院有关“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意见文件的出台,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推进也成为此次陆家嘴论坛与会嘉宾和学者关注的重点话题。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在陆家嘴论坛期间接受境外媒体专访时,强调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指出“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要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地位相适应,当2020年时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要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
“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文件要求,加快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目标是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等。
一国货币国际化进程分三个阶段
屠光绍之前曾指出,一国货币国际化进程可分为三阶段,贸易结算、交易计价和成为储备货币。随着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逐步扩大,必然对人民币的持有、清算和保值提出需要,相应的,就要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使境外人民币能够回流到境内获取收益。如果人民币既能用于贸易结算,又具备清算和交易的功能,而且还能够通过资产管理进行保值,那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就会不断增强。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哥伦比亚大学金融与经济学教授魏尚进认为,美国经济在19世纪中期就超越英国,但美元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才毫无争议地成为国际货币的龙头,花了100年时间。因此,即便中国经济强盛之后,人民币成为主流国际货币还有一些路要走。同时,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化货币仍有许多条件,包括别国投资者对此国币值有信心,该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拥有深度和广度,该国对基本资本账户管制相对宽松,别国投资者之间承认此货币是可以相互流通等。
“对中国现阶段而言,资本账户完全开放可能其风险大于成本,不一定需要作为短期政策改变的方向。”魏尚进同时强调说。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金融系主任潘英丽也持类似观点。她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机遇,但是中国并没有做好准备,人民币国际化在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潘英丽分析道,首先,中国经济仍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比如消费占GDP比重过低、投资和出口占GDP比重过高,以及产能过剩和过度依赖出口等。中国经济需要进行结构调整、转型,使得消费占总需求比重达到三分之二,这样中国经济才有稳定增长的基础。同时,经济增长不能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第二,中国需要拥有规模巨大、流动性良好、具成长性的资本市场。人民币国际化,有待于中国本土资本市场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此外,中国在制度建设方面也需要有较大的推进。
人民币国际化应采取循序渐进步骤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威廉·依贝尔国际经济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日本在15年前就提出日元国际化,但是现在世界上使用日元的比例却越来越小。他建议,人民币应当采取稳定的汇率制度,使其有一个风险上限,在此过程中,可以使得其他国家相信人民币不会大幅的波动;中国同时也可以实现更多地进行海外借贷,减少国际货币错配、货币和经济错配的情况。他还表示,一个成熟的人民币债券市场,是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前提,也是人民币成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前提。
渣打银行亚洲区首席执行总裁白承睿则表示,投资者对于人民币的管理方式的信任、人民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币值的稳定、人民币可以被非常广泛方便地用于国际贸易等因素,对于人民币国际化都非常重要。
白承睿说:“以后,我想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被开发出来、新的金融工具被开发出来,还必须开发出一个人民币金融投资平台。最后,人民币可以成为一个可靠的储备货币。按照上述线路前进,人民币会越来越变成一个国际储备货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