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情报 > 其它 > 正文
- 杨青:世界忽成“80后”的天下
- 来源:深圳商报 发布日期:2009年04月16日 14:36
- 80后的年代到了
- 杨 青
一转眼,世界忽然就成了80后的天下了。
1953年出生的陈丹青和80后的韩寒联手批评巴金茅盾,惹得天下大哗了好一阵子。
1958年出生的王家卫《东邪西毒》终极版上映,也是拉着80后的郭敬明作宣传,而且放风有意与郭敬明合作。
先锋话剧导演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廖一梅本来写的是上个世纪末的慌乱和坚持,演了十年后向80后靠拢,全部换血,现在成了全80后阵容演绎的“爱情圣经”。
甚至连《南方周末》在25周年纪念的时候,也因为自己出生于1984年而自称是一份“80后的报纸”,让人一时错愕。
整体感觉是这个时代开始调转枪头,集体向80后献媚。
曾几何时,80后意味着乳臭未干,意味着叛逆和另类。他们的举止和观点,甚至他们的生存方式和人生观、价值观,都因为与以往截然不同而受到质疑和炮轰。
不可忽视的是80后早就全方位起跑,登堂入室了。他们的时代来了。商业上成功的80后数不胜数,在文化上也有越来越多的80后迅速崛起。
如果你不喜欢推理小说的话,你可能不知道新星出版社掌控推理小说的禇盟,也不知道午夜文库,身在外地的人也不可能接触到北京单向街书店的沙龙主人谭旭峰,但只要上网看报的就不可能不知道吴怀尧。就算不知道吴怀尧也应该听说过他一手炮制的“中国作家富豪榜”。香港的俯视传媒集团总编施袁善称吴怀尧为“中国惊雷”,称他独创的“个人自媒体”在不知不觉中改写了中国新闻历史。
越来越多的80后向商业起跑,向文化起跑,而且卓有成效。于是当初的打量、冷眼旁观,甚至质疑和嘲讽也统统调转风向,媒体开始腾出大量的版面,向80后献媚。
如果说陈丹青与韩寒的联手是棋逢对手,那么王家卫和郭敬明的联手呢?
郭敬明是80后中争议最多但一直活得很好的代表之一,在他的身上,传统的道德标尺和现代的成功信条一直在较量。白纸黑字判定的抄袭案并没有成为他前进的障碍,相反被他在小说和出版界的成功遮盖得不见了踪影。当年陈凯歌找他来改编《无极》,现在王家卫又找他来宣传电影,我相信这两大导演看中的都是他身后开拓出来的广阔市场。
80后被看重被提携被报道,原因很简单:他们是正在崛起的主流消费群,抓住他们就意味着抓住了市场。于是冷眼收起,媚脸展开,全然忘却了当初的尖刻和不屑。
80后的年代到了,按正常规律,他们是单位的新鲜血液,赶早的有可能还是孩子的父亲,是家庭中的栋梁。这不是什么特殊的时代,而是正常的年轮转换。但舆论对这一拨的态度却忽阴忽阳。冷的时候觉得他们就是一帮不靠谱的孩子,等发现这些孩子成事儿了,又一股脑地扑上去,瞅准他们的荷包。
还是王安忆说得比较实在:“那些所谓的80后,炒什么炒,二十几岁写作不是很正常嘛。”真是一语道破天机,二十几岁不仅写作很正常,编小说,做沙龙主人,做媒体品牌都很正常,时代给了他们机会,也给了他们条件,是该他们出头露脸的时候了。硬着给他们戴上80后的帽子,前倨后恭,现出的只是世道和人心的势利。还是王安忆看得清楚,她说,“80后的问题是蛮奇怪的,我暂时看不到跟‘经典写作’接轨的作者,我也不晓得为什么,我也不敢对80后们发言,因为他们一个个骂起人来都挺厉害的。但是我想这也不是个人的问题,是一个时代的问题。”
80后骂人厉害是因为有所倚仗,舆论给他们机会,媒体推波助澜放大他们的骂声。每每长江后浪要推前浪,总有一番争执、对抗、胶着。本来很正常的现象被戴了有色眼镜俯视或仰视,就是不肯采取最自然最舒服的平视的角度。
还是韩寒说得好,“80后是一个多么缺心眼的概念啊,1979年生的人和1980年生的人区别大还是1980年生的人和1989年生的人区别大?一竿子能打翻一船人,打不翻一代人。”
一语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