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情报 > 其它 > 正文
- 中小学设立新闻发言人 跟风还是趋势?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09年04月07日 16:02
-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2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设立了新闻发言人,有人认为这是跟风,也有人认为是大势所趋——
访谈人:
本报记者 苏令
访谈嘉宾:
北京市丰台二中校长 王志江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教育局副局长 朱德民
广东省英德华粤教育集团总校长 钟智伟
天津市开发区国际学校校长 杨骞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校长 李桂强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张天雪
新闻背景
中小学设新闻发言人惹争议
据《法制晚报》报道,近日,北京市海淀区2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设立了新闻发言人。今后,这些学校的副校长甚至校长,将第一时间发布本单位的成就和典型经验,还将会对负面新闻予以回应和澄清。从当天开始到2010年,海淀区教委将利用一年的时间,对200多位新闻发言人进行系统培训。教委将组织模拟新闻发布会,让受训者学习如何应对学生食物中毒、学生体育课猝死、幼儿园难进等问题。
这一措施的出台,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位从事法律工作的家长说,中小学设立新闻发言人,有另一层理解是代表着“封口”、“统一说法”。有教育专家表示,中小学校所认为的先进经验、特色、教学成果和重大活动等,对公众的新闻价值是不大的。学校更需要的不是一位新闻发言人,而是一位常年法律顾问。一些单位之所以热衷于设立新闻发言人,背后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中一些掌权者试图垄断学校的话语权。
中小学设新闻发言人有没有必要?
记者:近年来,虽然一些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纷纷设立了新闻发言人,但新闻发言人在中小学却还是一件新鲜事。这次北京市海淀区280所中小学、幼儿园设立新闻发言人,让人感到眼前一亮。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中小学的突发事件很少,其典型经验对于公众,新闻价值不大。那么,中小学究竟有没有必要设立新闻发言人?
王志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关起门来办教育”已逐步被“开放办学”所取代。中小学校的突发事件的确很少,但是一旦发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学校往往会处于弱势地位,社会大众由于缺乏了解事实真相的途径,道听途说之后的各种非议往往使学校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如果有一位新闻发言人及时主动地发布真相,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中小学的先进经验、特色、教学成果和重大活动等对于公众新闻价值不大”,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当前,教育面临许多问题,其中“学校、家庭、社会难以形成教育合力”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让学生家长,包括社会大众和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地了解学校办学的“典型经验”,其实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良性的教育合力!
钟智伟:中小学设立新闻发言人是有必要的。因为,每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中小学教育时刻牵动着不同家庭的心,牵动着社会错综复杂的神经。中小学设立新闻发言人,是一种新型的互动沟通形式,有利于提升家庭、社会对学校的关注度,对于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学校出现比较重大的突发事件时,新闻发言人可以迅速、公正地向社会发布信息,避免失实的、不公正的报道,这有利于维护学校的正当利益。
记者:也就是说,中小学设立新闻发言人是很有必要的?
朱德民:就现实情况看,中小学设立新闻发言人实属无奈之举。实际上,目前中小学设立的所谓“新闻发言人”,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发言人”,而仅仅是学校工作代言人。如果仅从教育宣传的角度来看,设立新闻发言人大可不必,因为当前学校教育的宣传渠道非常多。而从维权的角度看,设立新闻发言人倒不如常年聘请法律顾问更好。在教育领域,即便需要新闻发言人,也不见得每个学校都要设立,如地处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就没有必要设立。试想,一所偏远山区的小学,有多少新闻需要发布,又发布给谁呢?
杨骞:新闻发言人作为一种制度,在我国只有近20年的历史,还很不完善,也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在中小学设立新闻发言人还为时过早。新闻发言人通常是政府行为,在我国目前主要有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三个层次,而且主要是基于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而言的,对于中小学来说显然没有必要。而学校经验、办学成就、教学成果、学校特色以及重要活动等方面的宣传,不属于新闻发布的范畴。其实,对于学校管理中的一些社会敏感问题,比如收费、择校等重大问题,设立学校发言人也是无济于事的,这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协调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