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调研公司
  • 行业培训
  • 行业情报
  • 付费报告
  • 免费报告
  • 调研文库
  • 求职招聘
  • 执行峰会
  • 3see论坛
  • 行业报告全国最低价格热卖中
  • 查调研行业职位速上3see招聘
  • 最专最火的市场调研行业论坛
  • SPSS培训、企业内训常年招生
  • 行业情报首页
  • 经济
  • 房地产
  • 金融
  • 通信
  • 互联网
  • 汽车
  • 能源
  • 食品
  • 家电
  • 日化
  • 医药
  • 其它
    • 行业情报 > 医药 > 正文
    • 谁在让耳朵透支?专家教你识别4类听力损伤
    • 来源:新闻晨报 发布日期:2009年02月25日 13:21

    •   “耳聪目明”是健康状态的写照。眼睛和耳朵受到的待遇却截然不同。现实中,当眼睛近视了,人们会赶忙去配一副眼镜来矫正视力。相比之下,很少有人主动检查自己的听力。其实,耳朵也会压力透支,跌入灰色状态。这就跟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一起来搜索那些损伤耳朵的 “危险份子”。

        目标1
        隐蔽分子:先天性耳聋危险等级:★★★★★

        感染致聋多在孕初3个月
        一些呱呱坠地的婴儿一出生就进入了无声的世界,令人深感遗憾。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偷”走了胎儿与生俱来的听力?大量研究表明,母体孕期感染是胎儿致聋的常见因素。这些感染多发生在怀孕初期3个月内。

        先天性耳聋的原因可分为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目前已经可以通过基因检查手段明确大部分遗传性耳聋的原因。非遗传因素是指孕期和产期因素。

        【权威提醒】
        1、孕期因素(中毒和感染)致聋。孕期过程中,特别是在受孕早中期,若孕妇应用耳毒性药物都可引起胎儿内耳中毒,造成先天性耳聋。而一些常见孕期感染比如风疹、单纯疱疹、巨细胞病毒等也会导致出现先天性耳聋。

        2、产期因素(围产期病变)致聋。孕妇在妊娠晚期出现毒血症,婴儿在分娩时的产伤、早产或难产所引起的缺氧,以及严重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等也会致聋。


        目标2
        隐蔽分子:药物性耳聋危险等级:★★★★

        用药不慎可能摧毁听力
        在损伤听力的“黑名单”上,药物使用不当榜上有名。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后天性耳聋中,因用药不当所致的比例约占7成,药物性耳聋很可能会最终导致幼儿又聋又哑。

        最多见的耳毒性药物是抗菌药,尤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为主。其它可以引起耳聋的抗菌药还有红霉素、米诺环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等。

        【权威提醒】
        临床医生在开处方前要仔细询问,严格掌握适应症。尤应注意以下4条:
        1、对儿童避免随意使用抗生素。必须用时,需选择无耳毒性抗生素,剂量宜小,疗程宜短,尽量不要静脉给药和避免联合用药。

        2、孕妇、老人与肾功能不良患者需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3、对用可疑耳毒性药物者及长期需用耳毒性药物者(如结核病人),应严密观察,定期进行听力监测,有条件时应定期进行血药监测。

        4、患者在就诊时,应主动向医生详细介绍自身的用药史、肝肾功能、家族史等,家庭成员与近亲属中具有后天性耳聋者,更需及时向医生说明。


      目标3
        隐蔽分子:中耳炎危险等级:★★★

        孩子说话费力,先去查查耳朵
        一些家长在给孩子治疗时曾经走过弯路。比如,当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看电视喜欢把声音调得很响,或在和自己说话时特别费力时。首先便会怀疑孩子是淘气地“装聋作哑”。其实,家长不妨多长一个心眼,带孩子去查查耳朵。儿童期渗出性中耳炎一般可以通过药物或鼓膜置管治愈,但治疗不及时会形成“胶耳”(积液变粘稠不能排出的意思),轻则造成粘连性中耳炎,严重的会导致胆脂瘤型中耳炎。

        【权威提醒】
        一旦孩子出现以下这些听力减退表现时,家长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别人讲的话听不清楚,而听自己的讲话声音特别响,就像对着空瓮讲话的回声一样。

        婴儿不肯睡觉,无故吵闹、哭喊。

        婴幼儿出现腺样体肥大;儿童在呼吸道感染后抱怨耳朵痛。


        目标4
        隐蔽分子:噪声性耳聋危险等级:★★★

        把新噪音列入黑名单
        MP3、MP4等轻便音响设备如今已被列入“新噪音”行列。这是因为长期佩戴耳机即使声音不大也容易引起噪声性耳聋。

        由于用耳机听音乐时,耳朵处于封闭状态,所以声波尤能引起鼓膜的大幅度、频繁震动;声波通过鼓膜传到内耳,内耳是声音的传导器官,同时也是平衡器官。最初,离开噪声环境可逐渐恢复,久之则难以恢复。

        【权威提醒】
        噪声除对听觉损伤外,还可引起失眠、注意力减退、易疲劳、高血压等,也可影响胃的蠕动和分泌。长期处于高度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如飞机驾驶员、机场地勤人员、火车司机、船舶轮机工、常戴耳机的电话员及无线工作者、铆工、锻工、纺织工等尤应加强耳朵保护。
    • 调研公司搜索
    • 公司名称
    • 公司介绍
    • 调研公司按地区快速检索
    • 北京|天津|河北|湖南|山西|广东|广西|海南
    • 上海|山东|安徽|浙江|福建|江苏|江西|湖北
    • 内蒙古|河南|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重庆
    • 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台湾|吉林|辽宁|香港
    • 澳门|黑龙江
    • 相关链接
  • 3see简介 |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企业客户
  • Copyright @ 1999-2009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